第152章 皇帝的殊恩
“有制,召蜀国降将李廷珪、韩继勋入殿朝拜。”
例行的奏对结束后,伴随着一声宣唱,秦、凤之战中被俘的蜀国两位大将走了进来。
“罪臣李廷珪、韩继勋参见大周皇帝陛下……陛下万寿无疆!”
李、韩二人恭恭敬敬的大礼参拜。
“平身。”威严的声音从宝座上传来。
二人起身之后,宰相王溥出列道:“陛下念你二人各为其事,特赦免尔等的罪过,还另有封赏。”
李廷珪连忙道:“败军之将蒙陛下不杀,已是天恩浩荡……不敢再要什么赏赐,只求能在大梁城安度晚年。”
“罪臣不敢!”韩继勋也跟着一起拜道。
不论是曾经的威望资历,还是身份地位的高低,他都比不上李廷珪,如今两人被俘虏到东京,他也只能唯对方马首是瞻。
这时皇帝才缓缓开口道:“蜀主孟昶趁中原生乱,窃取秦、凤四州,乃是罪魁祸首。尔等受蜀主恩赏,行分内之事,算不得多大罪过。”
“昔年李靖归唐,太宗皇帝委以重任。你二人弃暗投明,正可为天下表率。”
柴荣心怀大志,常以唐太宗李世民的功绩来鞭策自己不要懈怠。
所以平日里话里话外总是不自觉的拿太宗皇帝时期的旧事来讨论国政军事……就连现在封赏降将也以此为例。
说罢,柴荣示意一旁的近侍上前宣读诏书:授李廷珪为左羽林大将军,检校太尉,赐金帛鞍马衣服。授韩继勋为右骁卫大将军,赏赐亦同。又另赐二人宅第于东京大梁。
“臣等誓死效忠!”李韩二人顿时感激涕零,当即跪倒在地大礼叩谢。
李奕静静的站在武将队列里,总感觉自己像是在看一场表演。
不管是皇帝柴荣、宰相王溥,还是蜀国降将李廷珪和韩继勋。明明大家都没有事先排练过,但偏偏临场发挥的都很好,从言语神态到肢体动作,可比后世那些演技派都一点不差。
特别是李廷珪和韩继勋,二人前一秒还是敌国的降将,下一刻就“誓死效忠”大周皇帝。转变过程的丝滑程度让人叹为观止。
当然李奕也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对。
毕竟就连他自己很多时候也都在表演……人活在世上会有很多个面具,到最后自己都分不清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了。
李廷珪和韩继勋接过诏书,毕恭毕敬的行了一礼,随即被人带离了大殿。
就在这时,王溥再次开口道:“陛下,攻蜀之战总计斩获、受降数万,但最关键之处不过一两次大战罢了。黄华谷之战全歼唐仓蜀军,威武城兵不血刃拿下。这都是决定战局之役。”
“更兼得在青泥岭一战击溃蜀国来援救的禁军,彻底断了蜀军染指秦、凤的念头。最终得以能不到两月便平息战事,为我朝征伐江南奠定了基础。”
“……”
听着王溥口若悬河的分析着攻蜀的种种过程。
李奕明白对方这是在给自己宣扬功劳……虽然在固镇时朝廷已经派人送达了封赏,但毕竟不是正式的任命,回来后该走的过场还是要走。
果不其然,王溥说了一通后,躬身道:“攻蜀之战论首功,臣以为当是前锋主将李奕。既有奇谋又有勇武,从头至尾时机都抓的很好。若不然攻蜀之战怕是还要拖延几月才能有成效。”
柴荣微微点头,唤道:“李卿何在?”
“臣在!”李奕连忙出列行礼。
皇帝微笑注视着他,神情十分满意,赞赏道:“李卿真乃朕的爱将也。”
短短一句话却也表达了柴荣的心思。
从高平护驾斩大将,到忻口之战退辽军,再到如今一举收复秦、凤。
皇帝即位不到两年时间,几场重要的大战都有李奕的身影,而且功劳还都不小。
如果柴荣是第一代的开国皇帝,那李奕就是妥妥的开国功臣。
朝廷中那些历经几代的老将,纵然资历威望都很高,曾经也都立下过很大的功劳,打的仗或许比李奕见过的都多。
但对于柴荣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又不是帮他这个皇帝打的……其中有不少人都是替前朝几代立的功劳。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肯定更信任自己亲手提拔起来的将领。
本站域名为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