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一一七 吴关:快夸我聪明!(2 / 2)形骸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是。”

吴关点点头,“我知道了,就按你的方式来吧。”

为方便服务皇家,光禄寺的办公场所在皇城之内,闫寸和吴关带兵进皇城抓人,还真有些紧张。

好在,守城的龙武军看过两人携带的一应文书,不仅没有刁难,还询问带的人够不够,是否需要协助。

他们可比别的军队更明白造反的危害。

当然了,闫寸没敢使唤人家。

负责戍卫皇城门的龙武军将领派了两人,带着闫寸一行直入珍馐署。

捉拿张平之的过程很顺利,闫寸一点没耽搁时间,当即就在真羞署辟出一间屋子,开始了审讯。

和百里展翅情况差不多,张平之也被吓成了鹌鹑。

不同之处在于,这只鹌鹑早有准备,他立即供出了同党,不仅如此,他还呈了一份早就准备好的供状。

供状说明了此番勾结义成公主,参与造反的前因后果。

用张平之的辩解,他根本没想造反,他潜伏在造反派内,不过是为了多多搜集证据,到时候好靠告发升官。

还有这种操作?这也能洗白?就连一向思维跳跃的吴关都被惊呆了。

无论如何,张平之还是被收押进了大理寺监牢。

他的隔壁就是百里展翅,一对难兄难弟对面流泪。

出了大理寺监牢,吴关一边看着张平之贡献的名单,一边道:“一下子动这么多人,咱们得进宫报备一声吧?”

“是,这就去。”

承乾殿。

李世民正为军务发愁。

他在玄武门斩杀兄弟当天,李渊就已收到了军报,突厥兵围了乌城。

但之后宫中所发生的事实在太大,谁也顾不那份并非万分紧急的军报。

加之接连几天涝情,等李世民腾出手,北境已是大兵压境。

鞑子此番能不能用钱解决?若不能,该派谁去增援北境?他要不要亲自出征?

这一切问题,都需要花时间思量。

因此,当齐公传话,说闫寸和吴关求见时,李世民只挥挥手,表示不见。

但齐公提醒道:“您最好……还是见一见他们。”

齐公很少表达观点,他很清楚在皇室成员身边侍奉的规矩,因此当他表达观点的时候,往往会受到重视。

李世民便道:“让他们来吧。”

两人进入正殿,这次是闫寸先开了口,他将调查结果简要陈述了一遍。

李世民听着,脸并无表情,不知他在想什么。

直到闫寸说完,他才道:“怪不得突厥此番如此来势汹汹,原来是找了内应,想要对我内外夹击。”

闫寸道:“涉事之人众多,又牵扯前朝的传国玉玺,这案子接下来怎么办,还请太子给臣明示。”

“你怕了?”李世民道。

“事关人命,不仅是这些叛党的命,更有北境兵卒及大唐百姓的命,臣不得不怕。”

李世民点点头,道:“此案既然由你负责,你便只管去办。”

“是。”

李世民又叹了一句:“九年了。”

两人没敢接话。

“九年了,我尤记得当年入长安时的情景,城池破败,百姓惶恐,民不聊生……圣安抚收拢前隋官员,好不容易让长安有了皇都气象。

这其中前隋官员自然也出谋出力,功不可没。

因此,此番办案,你们不可漏过叛党,却也不能冤枉好人。汉人这些年所遭的罪已太多了,官民皆是如此。

你们,可能做到?”

两人一同拱手,道:“臣定尽心竭力。”

“既如此,放手去抓去审,能不能拔除内部隐患,可就在于二位了,另外……”李世民道:“前隋的传国玉玺在民间流传,毕竟是个祸患,你们需查明它的下落,我要得到它。”

“是。”

客套话已不必再说,闫寸一拱手,带着吴关出了承乾殿。

“这下,大理寺要忙起来了。”吴关道。

“看样子不止大理寺,北境也要忙起来了,这次不知要填多少人命。”闫寸道。

“诶我问你,若有机会去北境从军,你去吗?”

闫寸毫不犹豫道:“不去。”

“嗯?”

吴关以为自己听错了。

“已经知道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又何必去步父兄后尘?况且,你以为北境守军的命全是敌人夺走的?”

“还有谁?”

“自己人。”

“自己人?”

“为了自家利益,这些后方官员可以不给前线兵卒运粮,可以不给他们调派支援,可以霸占他们的妻女……呵,去战场杀敌,哪怕你拼自己的性命,也未必能救下几个同伴,可你若在后方查办一个坏官,就可挽救成百千的前线兄弟。”

“这个思路我喜欢。”吴关称赞道。

闫寸道:“你那个吵架的思路……我着实没想到真能派用场,是我偏见了。”

吴关发现眼前这位也是一头顺毛驴,你对他好一寸,他便对你好一尺。

很有意思。

“不过,”闫寸又道:“可能我还没适应吧,总觉得大肆搜捕同僚不是什么好事,做这事的也不是什么好人……怎么想都好像跟吏、佞臣沾着边呢。”

“那若是有朝一日你要面临一个选择,要么做吏佞臣,要么小命不保,你选哪个?”

“我现在自然是要选后者的,不过……”闫寸认真思索一番,又道:“若真到了大刑伺候的时候,我肯定也得变节。”

他越是这样说,吴关越是确信,他绝不会做出坑害旁人的事来。

“我跟你不同,”吴关道:“若换了我,必然要保命。”

闫寸摆摆手,似不想再继续这个话题。

这一天剩下的时间,闫寸带着兵卒四处搜捕叛党,吴关则开始审讯他抓来的人。

待到第二天,整个长安官场都笼罩在了紧张的氛围中。

为官者最怕的莫过于翻车,当旁人翻车时,他们往往会产生两种情绪。

其一,太好了!其二,可别牵扯到我啊。

这次涉案之人众多,不免人人自危,于是第二天刑部往各衙署下发了通牒。

一来是安抚众官员的情绪,二来趁造反派只是在筹谋中,尚未造成实质影响,主动投案揭发,尚可获得宽宥。

于是接下来的几天,接连有官吏主动投案,由此可见李唐王室信誉还是很好的,两人也立即明白了,太子可不是真如他自己所说彻底撒手不管了。

本站域名为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